组织中的战略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必然会受到战略这个术语的基本概念的影响。由于战略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组织的领导对未来活动的规划,所以毫不奇怪,战略的制定往往被当作为一个组织确定长期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说,被当作以实施为后续行动的过程。虽然这种观点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论证,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局限的,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战略制定的过程,才能考虑清楚实际影响战略的各种不同方式。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研究了十多年战略制定过程,所依据的战略定义是“决策流中的一种模式”。这个定义被进一步发展了,以便使战略这个概念“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建立一个有形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组织中的战略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把行为流分离出来,识别出行为流中的模式或一致的东西,即战略。然后,我们可以研究这些战略的起源,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领导的规划和意图与组织实际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现象分别叫做意图的战略(intended strategy)和实现的战略(realized strategy),来促进这种挖掘性的研究工作。实际上,由于这个原因以及实际的需要,我们在研究时是把战略作为行动流,而不是决策流中的模式。因为后者也代表意图。
图1 战略类型
如图所示,比较意图的战略和实现的战略使我们可以区分深思熟虑的(deliberate)战略和自然出现的(emergent)战略。前者是按照意图实现的战略,而后者是虽然有战略意图(或者没有战略意图),但是实际实现的另一种模式或一致性。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中心主题。我们的研究涉及到11个深入的研究项目(以及更多小型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包括一家食品零售商、一个女性内衣制造商、一本杂志、一份报纸、一家航空公司、一家汽车公司、一家矿业公司、一所大学、一个建筑事务所、一家公共电影发行公司和一个正在进行对外战争的政府。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精炼和详述深思熟虑的战略和自然出现的战略的概念,深入研究战略制定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首先会更精确地具体指出组织中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和完全自然出现的战略意味着什么,描述每一种战略存在的条件。
组织是共同追求某种一致目标的人的集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深思熟虑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呢?一个没有任何意图的引导,自然出现在组织中的战略又意味着什么呢?然后,我们会识别出在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战略类型,每种类型都包含不同程度的可以被叫做深思熟虑的东西和可以被叫做自然出现的东西。这篇文章的最后讨论了从这种角度考虑战略制定过程对于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和完全自然出现的战略
要完全地深思熟虑一项战略——也就是让实现的战略(行动的模式)与意图完全一致,似乎至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组织中必须存在明确的意图,对比较具体的细节表述得很清楚,这样在采取行动前才能毫无疑问地了解什么样的行动是符合要求的。
第二,因为组织意味着集体行动,所以为了消除关于某些意图是不是组织的意图的疑问,必须要求几乎所有的行动者都一致认同这些意图:可能是所有行动者的意图都相同,也可能是由于某种控制措施,大家都接受领导者的意图。
第三,这些集体的意图必须被按照计划精确地实现,这意味着没有外部的力量(市场的、技术的、政治的等等)可能干扰这些意图。换句话说,环境必须是完全可预测的,完全有利的,或者是完全处于组织的控制之中的。
这三个条件的要求很高,以至于我们不太可能在组织中发现任何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但是,某些战略确实在某些维度上,甚至全部维度上,非常接近这些要求。
对于完全自然出现的战略,要求没有关于秩序的意图,但是又必须确实存在某种秩序,也就是存在行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没有一致性意味着没有战略,至少是未实现的战略——没有达到意图。)很难想像完全没有意图的行动,所以我们可以预测完全自然出现的战略会和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一样少。但是同样,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直接把一种行为模式强加给组织的时候,战略的模式就非常接近完全自然出现的战略了。
因此,我们应该预期发现某些在深思熟虑和自然出现方向上的趋势,而不是这两种纯粹的形式。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是一个连续集合的两个极端,真实世界中的战略都会落在这个连续的集合里。这两个战略会在我们前面讨论过的维度上构成各种状态的组合:领导意图的精确程度、具体程度和明确程度可能不一样,影响力可能比较大也可能比较小,组织中的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意图;中央对组织活动控制的强度和广泛程度可能不一样;环境的有利程度、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也可能不同。
下面我们要介绍这个连续集合中的各种战略,首先是最接近深思熟虑那一极的战略,最后是那些最能体现自然出战略特点的战略。我们介绍这些战略类型,并不是为了形成一种严格的或完全穷尽的分类法(虽然最后确实形成了一种分类法),而是为了深入研究战略的偶然性这个连续的集合,并试图得到一些关于在我们称之为组织的这个集体环境中,意图、选择和模式的形成的观点。
规划型战略
规划是指清楚的、表达清晰的意图,它是由正式的控制来支持的,确保在一个默许的环境中,组织能够遵循这些意图。换句话说,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一种战略类型叫做“规划型战略”(planned strategy),处于权力中央的领导者尽可能精确地设计自己的意图,然后努力实施这些意图——也就是把意图转化为集体的行动,尽量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扭曲和意外。为了确保这一点,领导者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意图以规划的形式阐述清楚,减少混淆,然后详细阐述这个计划,越具体越好;并以预算、时间表等形式,先发制人的遏制住可能阻碍意图实现的想法。那些处于规划流程之外的人可以行动,但是不能做出决策。规划中包括了引导这些人的行为的计划,还设置了正式的控制机制,以确保这些规划和计划能得到贯彻。
但是如果在组织所处的环境中,规划无法按照设计的那样实施,规划也就没有用处了。所以规划型战略适用的环境如果不是有利的或可以控制的,至少也应该是可以预测的。有些组织就像加尔布雷思《新工业国》(1967年)描述的那样,属于“新工业实体”,它们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把自己的规划强加给周围的环境。还有些组织能够非常准确地预测环境,从而可以遵循设计非常精细的规划型战略。但是我们怀疑,许多采取规划型战略的组织都是假设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然后执意推行确定的战略模式。实际上,我们在其他文章中论证过,战略不是在规划过程中被设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已经存在的愿景设计的,或者是从行业的普遍做法中模仿过来的;因此规划变成了拟定计划,而规划型战略的起源是下面要描述的另一种战略类型。
虽然没有什么战略可以规划到上面说得那么详细的程度,但是确实有一些战略与此非常接近。有的组织必须为某些使命投入大量的资源,所以无法忍受不稳定的环境,情况就更是如此。实际上,它们的计划非常周密,所以它们的战略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因此,我们研究了一家矿业公司,对于在极其偏远的魁北克地区探索新的矿床,它必须制定大量详细的规划。同样,我们在研究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时候,也发现了一种非常强的规划导向。这种导向是为了让采购昂贵的新喷气式飞机的工作与相对固定的航班计划相协调所必需的。我们研究了美国政府在越南的军事行动的升级,这项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划型战略。林登·约翰逊在1965年宣布了将战争升级的决定,那些军事计划者马上接收到了这个意图,对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者放弃了已经存在的应急计划),并开始大力实施这个战略。一直到1968年,环境显然比预想的更加难以控制的时候,美国政府才放弃了这个战略。
请注意,未实现的战略——也就是意图没有被成功地实现,与没有成功达到效果的实现的战略是有区别的。使军事行动升级的战略被实现了,实际上从约翰逊的观点来看,是被过度实现了;只不过这个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约翰·肯尼迪早期向越南军队提供顾问的意图没有实现,因为这些顾问变成了参战者。但是应该注意,战略深思熟虑的程度不能衡量战略成功的可能性。在我们的研究中,遇到的成功的自然出现的战略和成功的深思熟虑的战略都非常多,同样两种战略中也有许多极度失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