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诉讼是华为送给中兴的“成年礼”
4月28日,华为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提起侵犯专利权和商标权诉讼。翌日,中兴通讯在中国对华为提起反诉,一场“中华大战”甚嚣尘上。此前,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对中兴通讯提起GSM手机及系统的相关专利诉讼。中兴通讯则在国内反诉爱立信核心网、GSM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关的多项专利。
相继被两个通信巨头告上了法庭,这其实对中兴通讯来说并非坏事。华为也曾深受各种专利纠纷困扰,那时中兴则无此忧。因为华为更早“成年”—成为国际通信设备提供商了,而中兴还差那么一点点火候。中兴通讯去年PCT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第二,2011年第一季度攀升至全球第一。华为现在把中兴送上被告席,是赠给中兴的一份“成年礼”。它告诉中兴,“成年”之后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了。
竞合“友商”
在通信领域,发生知识产权纠葛很正常;官司更多的是一种“权益主张”手段。2010年仅发生在通信行业的专利诉讼就达到数百起,其中苹果公司46起,摩托罗拉44起,三星32起,诺基亚27起。在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中,如WCDMA、TD-SCDMA、TD-LTE,多家企业都拥有核心专利。这意味着,每一家厂商都不可能垄断某一领域的知识产权。2010年,华为为了获得专利许可花费了2.2亿美元。因此,“友商”成为行业共识,不论官司打不打,竞争与合作都会共存。通过谈判和法律程序主张自己的权益是常规做法;谈判不成则到法庭上告或找第三方仲裁,都是要重新明确各方利益边界。在漫长的官司过程中,双方又坐下来谈判,并且达成协议的例子并非少数。
转型“蓝海”
通信设备市场近几年面临的滞涨局面,显示出整个行业进入了发展周期中的“饱和”阶段。此时,很难在不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的基础上,容忍某个企业“高速超车”。专利诉讼则已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竞争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通信设备制造商来说,通过包括知识产权诉讼在内的手段守住现有的通信设备市场固然重要,但由于市场饱和、竞争加剧,毛利率下降不可避免。一个通信设备商要想持续高速增长,不可能仅依靠击垮对手。产业转型势在必然,从设备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甚至进军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市场。三网融合推进不同类型业务整合,3G发牌推动移动互联网普及。这对设备商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转型机遇。如能借助原有的竞争优势寻找到适合的市场空间,就可能从 “红海”步入 “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