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负荷运转”已成职业通病
“几乎没有多少个人生活时间,熬夜出差是家常便饭,熬夜到2、3点钟,出差1、2个月对我们来说很正常。”某电视台地方新闻部记者小李说。
对于许多媒体人来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24小时开通电话,随时准备出发,不断地与新闻和时间赛跑……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随着行业竞争变得愈加白热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必须靠“抢”新闻才能更好地生存,这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小李回忆了他的一次工作经历:“有一次山东临沂某地区发大水,那天晚上我们到了临沂是晚上7点多,直接扛了机器去小区,但是小区全都淹了,水都到腰了,大概有一公里的路程我们的车已经进不去了,我只好跟摄像扛着机器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走到小区里把片子拍完,编辑完片子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我们赶紧传回单位赶发早上的新闻。”
在采访过程中,休息时间无保障,工作不定性成为媒体人谈及最多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去青岛拍片,已经出发了,突然单位打电话来说淄博有个事,于是我们从高速直接改道又赶去淄博。”小李说。
“平时最短的工作时间也得是9、10个小时吧,但是经常会加班,熬夜做片子,甚至睡在单位。”在某大型国企媒体部工作的电视编导小于告诉我们,当问到他是否休过带薪年假时,他表示:“从没有休过,有是有,但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大家都不休我也不好意思休。”
倍感压力的收入考核机制
除了身心上的辛苦,考核机制中工作量的规定也让不少媒体人倍感压力,为了完成工作量和增加收入,他们时常处于自我不断加压、增大工作量的状态。因为一旦工作量无法达标,单位就要进行相应的扣罚处理,更有严厉者会采取末位淘汰制。
据了解,目前媒体从业者的工资收入构成主要为“基础工资+计件工资+职务津贴+年终奖”。其中,基础工资部分相对固定,主要根据被评聘级别而确定,行内俗称为“底薪”。而计件工资部分则直接与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是工资收入部分的大头。
“我们的考核主要是打分形式。”小李举例说,“普通的新闻报道1-3个C,一个需要花费近半月左右的深度调查约合10-15个C,而整个月的考核指标是20个C。”
又要完成基本的考核量,又要强调报道质量,使得不少媒体工作者不惜牺牲身体来换取物质收获。“我们的工资赚得很辛苦。”小李坦言,作为电视记者,他们的月收入在行业中还算不错,但由于与考核量紧密相关,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要为报道工作需要接触的各种人际关系铺垫买单,每月真正能够剩下的收入其实并不多。
“我的工资除去日常花销及房租基本不剩钱了。”小于说,尽管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媒体人机会相对较多,但生活成本也比二三线城市更为昂贵,在这里工作的他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还要为飞涨的楼价、儿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等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