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五大通信设备厂商,五年间海外市场收入复合增长率达37.7%,去年合同销售额突破千亿人民币。这份成绩单无疑非常漂亮,而在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看来,更加值得骄傲的是,中兴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3.3万多项专利,平均计算下来,相当于每年完成1300项技术发明,每天诞生3.6项专利。
让国内厂商遗憾的是,在通信行业中,他们基本错过了1G、2G时代;而可以看到的是,3G时代开始有国内设备厂商的参与,在4G上,中兴则希望能够赶超。
1995年10月,中国政府组织19家中国企业参加日内瓦电信展,中兴方面参加展会的只有史立荣一个人,当时参展费是几十万美金,19家中国企业选择了“凑份子”。
让史立荣记忆深刻的是,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展台非常“豪华”,而且贝尔实验室的专家团队中有7名诺贝尔奖得主,史立荣用了“震撼”一词来形容。在参展的一个星期里面,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一次的“见闻”对于中兴后来的发展影响颇大,史立荣回国后将这些向侯为贵做了报告,中兴随后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个是当年成立法律部,最核心的业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同样也是在当年,中兴提交了第一项专利,是关于交换机的基础专利。
第二个变化是大力加强人才战略。不但扩大国内研究所的规模,1998年,中兴还在美国设立了研究所。目前中兴在南京、上海的研发人员就已经多达2万名,除此之外,中兴还陆续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印度、瑞典、法国等地设立了15个新的研发中心。7万多的员工里面,有3万多的研发人员。第三,开始走出去,向全球市场进行扩展,并且向国际巨头学习管理和经营。
同时,在1998年时,中兴开始进军手机市场。当时,有很多人都以为中兴不再做系统设备,但中兴考虑的是,手机的市场规模一定可以超过系统设备,并且更新换代非常快。但是,这同样面临着一个选择,那就是做代工还是做自己的品牌?
最后,侯为贵现场拍板定下了方向—自己搞研发。从此以后,中兴将每年营收的10%投入研发,这最终让中兴的手机业务能够在变化很快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并且做大做强。
今年3月,中兴公布了2010年的财报,财报显示,中兴2010年合同销售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全年营收达702.64亿元。其中的亮点是,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380.66亿元人民币,占中兴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4.18%,其中欧美地区收入同比增长50%,首次成为中兴通讯海外收入比重最大区域。
目前这样的收入,这样的成绩说明了之前那些工作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多的尝试,也不会有这样的收获。在跻身于千亿俱乐部过后,中兴已经在考虑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手机业务方面。目前中兴的手机终端采用的主要是运营商渠道,这与海外市场上运营商主导手机销售的模式有关。但这同样也给中兴带来一些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满足运营商需求的同时,也做好消费者这一块?
可以看到,国际市场上很多的手机厂商在品牌上面投入很大,而中兴则需要与这些厂商进行竞争,所以,未来中兴可能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但中兴面临的,却并不仅仅是品牌的竞争,也有产品的比拼。
而在基础设备业务上面,中兴执行副总裁谢大雄已经给出了一个方向—云计算。他在电信日的寄语中提到,中兴通讯于2011年战略性进入云计算领域,中兴比传统IT厂商更懂电信运营商,也拥有IT领域的长期积累,“云”是运营商与设备商携手转型的共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