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安装_暖通仓-全球集采展购交易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商务学院 » 市场营销 » 市场分析 » 正文

英特尔处理器命名混乱不堪 激烈竞争造成营销过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139
核心提示: “你问这些干什么,买不买呢?跟你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现在都酷睿i7了,酷睿2都过时了。”昨天上午,当记者在电脑城询问台式机处理器配置时,徐家汇一位品牌台式机代理商促销员不耐烦地说。也许不能怪她。这大概是英特尔处理器命名策略的后遗症。
       从奔腾到酷睿:回归本原

  “你问这些干什么,买不买呢?跟你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现在都酷睿i7了,酷睿2都过时了。”昨天上午,当记者在电脑城询问台式机处理器配置时,徐家汇一位品牌台式机代理商促销员不耐烦地说。

  也许不能怪她。这大概是英特尔处理器命名策略的后遗症。

  命名喧嚣

  这只是英特尔处理器命名混乱的一角。早在2003年,该公司推出笔记本迅驰(Centrino)平台时,便遭遇过类似尴尬。

  发布于2003年的迅驰,是英特尔在芯片解决方案营销史上的创新。与以往出售单一处理器或芯片组不同,它捆绑了处理器、芯片组及无线网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平台。

  该平台开发代号为Carmel,配置着Pentium M处理器。但因涉及三个定义不同的英文名字,即Pentium、Centrino、Carmel,习惯“奔腾3”、“奔腾4”称呼的消费者最初总是难以弄清这一概念。当年,市场还曾掀起“迅驰”与“非迅驰”、“迅驰”与“垄断”的争论。

  随后的尴尬更多。迅驰平台一年多便升级一次,截至2007年,已经历过二代Sonoma、三代 Napa、四代Santa Rosa。Centrino一词虽已稳定,但处理器在开发英文代号、中文名称之间却日益混乱,加上产品上市过快,一般消费者购买时几乎无人识别每代差异,他们仍更多关注处理器性能,平台方案并未得到明显强化。

  到了2008年,随着迅驰新一代平台Montevina发布,混乱达到了顶点。为了呼应处理器从奔腾到酷睿时代的转变,新平台中的处理器采用了酷睿架构;为区别老架构时代,英特尔中断了一代至四代排列,改称“迅驰2”。这一来,可苦了大卖场中OEM厂家的促销员,你能常常听到,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围绕“迅驰2”与“二代迅驰”发出的争吵。

  这只是英特尔移动平台的混乱与喧嚣。事实上,它的处理器新架构“酷睿”诞生前后,连英特尔员工自身都模糊不清。

  最初,迫于AMD64位双核处理器冲击,英特尔2006年抛出过“酷睿”概念,但因属于陈旧的奔腾架构,无法真正有效阻击对手。直到2007年推出真正“酷睿”架构后,市场才有真正起色。但由于新架构采用了“酷睿2”名称,在上海世纪公园发布时,英特尔员工甚至难以对公众解释清楚它与2006年的酷睿的差异。

  而这也正是2006至2007年,英特尔第一代酷睿处理器库存水位过高、价格不断跳水的重要原因。

  这种混乱,早已延伸到台式机、服务器。比如前年,该公司发布了与迅驰对应的台式机平台方案“博锐”,由于在方案中集成了许多软件管理元素,该公司营销人士一会儿说是技术,一会儿又说是平台。

  已成压力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虽以技术起家,但它从不仅仅靠技术驱动增长,处理器命名背后都伴随着具体细分市场的定义,一度被视为技术与解决方案营销的经典。

  但命名造成的混乱,已给它贴上“营销过度”的标签。

  英特尔自身其实早已认识到这一混乱局面。去年,当它在北京发布“迅驰2”时,面对公众质疑,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曾坦承,普通消费者可能有点混淆“迅驰2”与“二代迅驰”。他表示,称呼差异虽然并不影响销售,不过还是希望“以后命名做得更清楚一些”。

  英特尔的营销过度背后,与PC市场激烈的竞争有关。

  英特尔需要准时兑现创始人摩尔发明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其中最关键的是,英特尔必须能在18个月内将新处理器工艺、新架构体现在产品、方案以及实际的市场营销层面。

  这一规律由于与创始人关联在一起,几年来,英特尔一直在不断回击质疑,即定律是否即将失效。

  但是,这一努力在处理器市场以及PC业竞争激烈的局面下,产生了很多难题。为了对外展示创新,形成比AMD上市速度快的优势,英特尔需要不断变换花样;而这可累坏了英特尔的市场与营销人士。已离职的一位英特尔中国高管曾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为了一个名称,公司可以讨论好几个月,在许多名称里选择一个。

  2007年,AMD曾将英特尔的命名变换视为“化装舞会”。当年9月,该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Phil Hester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这背后的原因是,它的处理器架构本身有缺憾,只能以平台数量、上市速度来掩饰风险。

  在PC越来越像快速消费品的今天,难怪有业内人士说,在市场营销层面,英特尔、AMD只有18个月的生命周期。

  在混乱的处理器平台命名之后,或许到了英特尔在喧嚣中回归的时候了。

  去年辉煌上市的新一代处理器Nehalem,最终没有打上Core 2 duo(相应中文应为酷睿2)的标志,而称为Corei7,即酷睿i7。

  酷睿i7代表的是台式机平台,但全新的“Core”品牌已成为统筹英特尔全部产品线的品牌。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总经理马宏升表示,酷睿名称,现在和未来都将是英特尔PC处理器产品的旗舰品牌,英特尔将围绕酷睿名称以及酷睿i7产品加强市场推广。

  这一新品牌的确立,正式结束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奔腾”处理器品牌的主流地位。有望在目前摩尔定律支配下,理顺原本混乱的英特尔处理器市场。

  而这一梳理过程,足足花了近3年时间。分析人士表示,英特尔之所以在一年内显得如此紧迫,与其此前“Intel inside”计划的变更有关:它早已不想“呆”在电脑里面,而想走出来,成为一个普罗大众熟悉的品牌。

  靠着强大的品牌营销力量,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全球平台化战略,英特尔已经达到了许多目标,英特尔已经超过了许多传统消费品巨头。至少在中国城市市场,它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英特尔处理器命名与品牌营销的变化背后,也是应对AMD等对手冲击的策略。

  因为,在核心技术方面,AMD已经不逊于英特尔,在多核处理器架构上甚至更胜一筹,比如在最新的羿龙处理器超频测试中,AMD创造了6.6GHZ的世界纪录,远远领先英特尔的最高数据。加上AMD剥离工厂、出售ATI旗下数字电视芯片之后,它正进一步聚焦研发设计,英特尔过去的技术导向形象正被逐渐取代。

  英特尔的回归仍然有些迟疑,充满着差异化竞争特色。它的产品线比以往时期更丰富,而营销手段却越来越简洁有效。目前,它的策略是,相对技术传播,更注重市场应用的推广。

  但这一举动可能进一步淡化其技术至上的印象。加上它正朝移动互联网领域延伸,并尝试回归手机领域,市场上已经再次诞生了新的敌人,除了AMD、威盛之外,英国ARM、高通、德仪已经开始不断表示,英特尔将会吃到新的苦头。

  前天,摩根士丹利亚太半导体业分析师Charlie Chan在邮件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英特尔产品定位宽而分散,加上愈来愈侧重新兴市场,其营销费用将额外增加。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